為了安全,鼠類多在夜間活動,在傍晚和黎明前各有一次活動高峰
在一些無人的環(huán)境里,家鼠白天也外出活動。為了安全,其活動多沿墻根壁角或家具邊,有比較固定的路線,常常形成明顯的鼠道,呈光亮的深灰或黑色。野鼠中多數種類也在夜間活動,但一些棲息在草原或荒漠等地區(qū)的一些種類則夜伏晝出。有的野鼠有光滑的鼠道,但多數鼠種的鼠道不明顯
通常,家鼠的活動范圍多在一幢或幾幢相鄰的建筑物內,當密度過高,或生存條件惡化,或感到威脅時可向周圍擴展。其活動能力甚強可沿水平的電纜或樹枝行走,從粗糙的墻面向上攀登。褐家鼠和黃胸鼠在平地上可跳高約1m、跳遠1.2m,可從15m的高處跳下而不受傷害,可游泳800m,并能潛過水閘,通過便器彎管,小家鼠活動能力較差,活動范圍小,但可鉆過0.8cm的孔腺。
使用殺蟲劑防治害蟲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代,早在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人曾提到用燃燒的硫磺可以做熏蒸劑用。在中國,《詩經》上已有“穹窒熏鼠”的記載,到16世紀,中國已經開始用砷化合物作為殺蟲劑來防治害蟲。到19世紀,人類開始大量地使用無機化合物來控制危害作物的有害生物。20世紀40年代以來,隨著化學和化工技術的發(fā)展,DDT、六六六等一些有機合成農藥陸續(xù)問世。隨后,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擬除蟲菊酯、新煙堿類等殺蟲藥劑的大量問世和使用,為控制農業(yè)病蟲害以及病媒生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灑并測實
隨著殺蟲藥劑的大量使用,帶來了許多沒有想到的副作用,如人畜中毒、害蟲抗藥性的產生、害蟲再猖獗以及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等。因此,科學合理地使用殺蟲藥劑是使其在有害生物綜合治理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關鍵。
從工廠合成出來的殺蟲藥劑是不能直接使用的,經過一定的工藝加工,添加一些非殺蟲作用的物質(稱為助劑)才能使用,即所謂的劑型加工。助劑的作用就是使殺蟲藥劑(有效成分)能夠均勻地分布在要控制的有害生物活動或取食的場所。農藥的主導劑型主要有粉劑、可濕性粉劑、乳油和粒劑四大類。其他劑型一般是從四大劑型派生出來的。粉劑是由農藥有效成分與稀釋劑、物理性能改良劑和穩(wěn)定劑等混合、粉碎而成的粉末狀制劑。由于稀釋劑(或填料)占制劑組成的絕大部分,所以對粉劑質量影響較大。粉劑常用的稀釋劑是黏土,當原藥的有效成分是液體時,加入吸油性較高的白炭黑;有機、氨基甲酸酯類殺蟲劑粉劑常需加入穩(wěn)定劑,常用的穩(wěn)定劑有異丙基磷酸酯、芳香族或脂肪族羧酸、二元羧酸、磷酸、焦磷酸等酸性物質;另外,能減弱稀釋劑表面酸度的六次甲基四胺、尿素、多聚甲醛、脂肪族醇胺等堿性物質也能作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類制劑的穩(wěn)定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