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的種植方法 1、土壤選擇:芍藥適宜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在黏土和砂土中生長較差,土壤含水量高、排水不暢,容易引起爛根,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為宜,鹽堿地不宜種植。 2、中耕除草:芍藥幼苗出土后,及時中耕除草,不宜深,以免損傷幼根,夏季干旱時應中耕保墑,每年中耕除草3~4次,可選用錦繡瀚方芍藥苗后除草劑。 3、澆水管理:芍藥性喜地勢高敞、較為干燥的環(huán)境,不需經常灌溉,因為是肉質根,所以特別不耐水澇,積水6~10小時常導致爛根。
芍藥病害主要有芍藥灰霉病、芍藥褐斑病 、芍藥紅斑病,芍藥銹病 。 芍藥銹?。?該病只發(fā)現為害芍藥,受害后葉部出現粉狀斑,并促使地上部枯死,嚴重影響觀賞和生長開花。該病的病原屬中的擔子核類,以菌絲或冬孢子堆在越冬寄主的病組織上越冬。第二年四至六月份冬孢子成熟,借風力傳播到芍藥上,五月上、中旬芍藥開始發(fā)病,產生夏孢子堆,并以夏孢子重復侵染蔓延,后期形成冬孢子堆,冬孢子成熟后侵染松屬植物,并于該植株上越冬。 藥用價值 芍藥的根鮮脆多汁,可供藥用。根據分析,芍藥根含有芍藥甙和酸,用途因種而異。中醫(yī)認為:里的白芍主要是指芍藥的根,它具有鎮(zhèn)痙、鎮(zhèn)痛、通經作用。對婦女的、胃、眩暈、、等病癥有效。
芍藥的分株,理論上講,從越冬芽充實時到土地封凍前均可進行。但適時分株栽植,地溫尚高,有利于根系傷口的愈合,并可萌發(fā)新根,增強耐寒和耐旱的能力,為次年的萌芽生長奠定基礎。不可過早分株,以免發(fā)生秋發(fā)現象,影響翌年的生長發(fā)育;亦不宜過遲分株,其時地溫已不能滿足芍藥發(fā)根的需要,以致次年新株生長不良;若遲至春天分株栽植,芽萌發(fā)出土,因春季氣溫漸高、空氣溫度小,蒸騰量大,分株后根系受傷,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和養(yǎng)分,造成斷株生長十分衰弱,甚至,所以中國農諺有“春分分芍藥,到老不開花”之說。芍藥分株適期一般較牡丹為早,荷澤的農諺“七月芍藥,八月牡丹(指農歷月份)”,是說在菏澤,從8月底芍藥就可以分株了,直至9月下旬(處暑至秋分)。而揚州在9月下旬到11月上旬分株。分株苗經三四年生長又可再次分株。年久不分,會因根系老朽,植株生長衰弱,開花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