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ISO1OO12—1《計量檢測設備的質量要求》標準將“校準”定義為:“在規(guī)定條件下,為確定計量儀器或測量系統的示值或實物量具或標準物質所代表的值與相對應的被測量的已知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一般需要擁有網絡分析儀、頻譜分析儀等國內水平的標準設備,測量范圍覆蓋從直流到微波頻段、從模擬到數字領域,可開展集總參數、功率、相位等模擬信號特性以及數字傳輸特征參數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高頻探頭、掃頻儀、頻譜分析儀、綜合測試儀等。
電磁
一般需要配備了標準電感、高頻標準電感等標準設備,直流電壓的不確定度達百萬分之八,標準電容的不確定度達百萬分之十,可開展電壓、電流等參數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電壓表、噪聲電壓表、LCR表、功率表、支流參數測試儀等。
時間頻率
一般需要配備了GPS接收機等時間頻率計量標準,時間頻率準確度達到10 ,可直接溯源至美國NIST.頻率范圍從直流到46GHz,可對時間頻率類儀器進行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頻率標準儀、通用計數器、時間間隔測量儀等。
長度
一般需要配備了激光干涉儀、精密測長儀等,測量范圍從0到10米,分辨率高可達0.01μm,可開展光學儀器、精密量儀及設備等項目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量塊、高度規(guī)、組合角度尺、正弦規(guī)、光學象限儀等。
力學
一般需要配備了壓力校準裝置、精密天平等精密儀器及標準件,砝碼測量到E1級,可開展質量、衡器等項目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標準砝碼、臺秤、材料試驗機、巴氏硬度計、測振儀等。
熱工
一般需要配備了精密溫度采集系統等熱工計量校準設備,可開展溫度一次儀表、溫度傳感器等項目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數字溫度計、工業(yè)銅熱電阻溫度計、紅外測溫儀等。
理化
一般需要配備了旋轉粘度計、旋光儀等檢測設備及標準物質??砷_展色譜、濃度等項目的校準。常見校準儀器:
酸度計、可見分光光度計、發(fā)射光譜儀、粘度計、旋光儀等。
光學/聲學
服務范圍:光功率計、光衰減器、噪聲計、聲級計等。
計量校準與計量檢定的區(qū)別
?計量校準:
在規(guī)定條件下,為確定測量儀器所指示的量值,與對應的由標準所復現的量值之間關系的一組操作。需滿足環(huán)境、儀器、人員三個基本要求。
?計量檢定:
計量檢定是指為評定計量器具的計量性能,確定其是否合格所進行的全部工作。
相同點:
都屬于量值溯源的一種有效合理的手段。
區(qū)別:
1. 檢定是對計量特性進行全面評定;而校準是確定其量值。
2. 檢定要對計量器具做出合格與否的結論;而校準不需要。
3. 檢定應發(fā)檢定證書或不合格通知書;而校準是發(fā)校準證書并體現示值誤差。
4. 檢定依據檢定規(guī)程;而校準依據校準規(guī)范。
我國計量文化博大精深,計量歷史悠久,計量文物豐富,制造技術精良。中國傳統計量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發(fā)展階段:從原始社會到夏商周,這是計量的萌芽與形成時期;到了秦漢兩代,是計量的統一與成熟時期; 自魏晉南北朝到宋元,是計量的變動與發(fā)展時期; 而輾轉到了明清,是傳統計量的轉化與開拓時期。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處處體現了計量元素。
唐·劉禹錫
唐朝科舉取士,詩賦往往用度量衡內容命題,故中唐詩豪劉禹錫傳世作品中,也留下了有關度量衡的賦文《平權衡賦》,它以優(yōu)雅的駢體賦文,闡述了度量衡文化的價值。
唐 裴度
陽和行慶賜,尺度及群公。荷寵承佳節(jié),傾心立大中。
短長思合制,遠近貴攸同。共仰財成德,將酬分寸功。
作程施有政,垂范播無窮。愿續(xù)南山壽,千春奉圣躬。唐德宗時期中和節(jié)賞賜朝臣象牙鏤尺。
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這一大唐文化習俗象征皇帝以尺為規(guī)矩法度,朝臣以尺為履職法度。貞元八年,宏詞科以《中和節(jié)詔賜公卿尺》作為科舉考試的試題,當年參與考試的陸復禮、李觀、裴度等人都留下了佳作。裴度的“陽和行慶賜,尺度及群公”詩句中可見當時賜尺行為的存在。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 大意是:中指節(jié)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拿什么東西測量呢?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于男子,女子的手小怎么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成語“近在咫尺”,你懂是什么意思了吧。
以“晝夜平分,鈞銖取則”為韻
惟天垂象,惟圣作程。播二氣而是分晷度,立五則而在審權衡。上穆天時,應陰陽之克正;下統人極,俾準繩而惟平。于是黍累無差,毫厘必究,等度量而化通遠邇,體平均而勢行宇宙。當其夾鐘中律,南呂戒候,銅渾應節(jié)于寒暑,玉漏方齊乎宵晝。(…)方今百度惟貞,萬邦承則,順時設教兮靡不獲所,同律和聲兮尤臻其極。玉衡正而三階以平,七政齊而庶政不忒矣。美君臣之同體,猶權衡以合德;宰準繩之在心,庶輕重之不惑。
今天就告訴你不一樣的計量。
《孔子家語》:“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知尋,斯不遠之則也?!?大意是:中指節(jié)上一橫紋,叫一 寸;拇指同中指一叉相距為一尺;兩臂伸長,叫一尋。
咱們的祖先拿什么東西測量呢?直接、簡單、粗暴的辦法——人的身體。不過“布手知尺”限于男子,女子的手小怎么辦呢?古代人管女人拇指指尖到食指指尖的長度為“咫尺”。
成語“近在咫尺”,你懂是什么意思了吧。
三百步為里,二百四十步為畝。
先秦時商鞅規(guī)定“舉足為跬,倍跬為步”,即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賣出為“步”。跬是早期社會中,土地面積測量的小單位。秦代曾規(guī)定“六尺為步”相當于現在的1.4米。
《轂梁傳》:古者,三百步為里,二百四十步為畝。
商鞅說,舉足為跬,倍跬為步。也就是單腳邁出一次為跬,雙腳相繼邁出為步。
耳熟能詳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也是從這里來的。 掬手成升,也是用手來測量。兩手合盛就是掬,一只手盛的就是“溢”。人們采用“掬手成升”的原始計量方法使生活中的商品交易等變得有據可依。
《小爾雅·廣量》曰,“掬四渭之豆”,即4掬=1豆;《左傳·昭公三年》說,“四升為豆”,即4升=1豆。
“掬手成升”在早期社會中確實為物品交換提供了一定的容量量值標準,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原始的標準是非常不準確的。人手的大小隨著身體差異而不同,這直接影響所“掬”容量的多少,故“掬手”所成的“升”差異很大。
計量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從古代度量衡到現代計量的整個發(fā)展歷史,
可以說是中國甚至人類歷史發(fā)展的縮影,
從古代度量衡到現代計量所孕育的特的文化底蘊及精神內涵,
便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文化中探尋計量光影,
在計量文化中體現中華文化精髓,
弘揚計量文化、弘揚中華文化,相信吾等任重而道遠。
到了秦漢兩代,是計量的統一與成熟時期;
問卷主要分為兩大類:即量表問卷和非量表問題。
計量是國家質量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市場監(jiān)管總局團結全國計量工作者,協力構家現代測量體系,推動發(fā)展,計量基礎更加扎實,計量法制更加健全,計量服務更重實效。
“十四五”時期,計量工作將立足新發(fā)展階段,主動適應新形勢、明確新任務、落實新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持續(xù)加強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圍繞推動發(fā)展更好發(fā)揮基礎保障和支撐作用。
加強計量頂層設計,提升計量基礎能力。推動《計量發(fā)展規(guī)劃(2021—2035年)》盡快發(fā)布實施,印發(fā)國家測量體系建設指導意見。面向國家發(fā)展重大戰(zhàn)略需求,成立計量技術加快制定數字計量、產業(yè)計量、碳計量等領域國家計量技術規(guī)范。
推進計量科技創(chuàng)新,解決重大測量難題。我們將更好發(fā)揮全國計量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作用,推進計量科技協同創(chuàng)新,推動關鍵計量測試設備國產化,實現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計量能力總體達到世界水平,并在部分關系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全球。
完善產業(yè)計量體系,增強計量服務效能。市場監(jiān)管總局計量司將加強國家產業(yè)計量測試中心建設規(guī)劃布局,聚焦制約產業(yè)發(fā)展的“卡脖子”問題,在超精密裝備、海洋監(jiān)測裝備、鋼鐵、內燃機等領域新建一批國家產業(yè)計量測試中心,不斷完善我國的產業(yè)計量測試服務體系。制定關于加強企業(yè)計量工作的指導意見,更好發(fā)揮計量支持市場主體發(fā)展的基礎性、性作用。
量表問卷通常更多使用于學術研究,主要針對人群態(tài)度看法使用意愿等方面的研究,量表題是指類似答項為“非常不同意”,“比較不同意”,“中立”,“比較同意”和“非常同意”之類的問題,這個在前期stata培訓會議中以使用意愿以及影視旅游動機專題介紹過。主要軟件為SPSS,主要分析方法比如因子、信效度、相關、回歸模型等。
而非量表類來講,其大的特點為大部分為單選題、多選題或者排序填空題等,但很少有出現量表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