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熹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筑歷史學家,中國建筑技術(shù)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建筑師。
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史研究,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壇廟等大建筑群的規(guī)劃、布局手法及建筑物的設計規(guī)律。此外也長于中國古代書畫史研究,在《中國古代書畫目錄》中對大量藏品簽署了鑒定意見。更對中國國內(nèi)、國外所藏若干重要古代名畫進行考辨研究,撰有研究論文十余篇,編有《傅熹年書畫鑒定集》,及《中國美術(shù)全集·繪畫編》中的《兩宋繪畫·上、下》、《元代繪畫》等。
年輕的傅熹年喜歡聽他們高談闊論,大家見他后生可教,有時也特地點撥他一二。張珩告訴他,要想了解中國古書畫,看兩本書就夠了,一本是日本人1937年出的《支那名畫寶鑒》,一本是商務印書館1936年出的《參加倫敦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書畫冊)。張珩要他把厚厚的硬皮精裝書《支那名畫寶鑒》拿來,對照著書一幅畫一幅畫地為他講解,這回說不完下回繼續(xù),他邊聽邊拿鉛筆在書上做記號。其中就畫一個圈,特別好的畫兩個圈。如宋代崔白的花鳥畫名作《雙喜圖》,旁邊用鉛筆注明“真跡”,還有一個“故”字,意為故宮藏。傅熹年到現(xiàn)在還保留著這兩本書。
傅熹年說,前人看書畫有所謂“望氣派”之說,鑒定書畫的關鍵在于見識真跡。那時,他得到了一個極其難得的機會。
1952年后,國家收購和個人捐獻的大量書畫古籍都集中到文物局(后來全部交給了故宮書畫館),有時會有領導和來參觀。每逢有這樣的好事,長輩們都不忘叫上他。
“人家當然不能為我開放,但是有領導來的時候,你在旁邊遠遠瞧著點,他看完了你過來探探頭,這還是可以的?!眳⒂^時,還能聆聽到張珩、徐邦達等的現(xiàn)場講解。
就這樣,傅熹年看了大量名畫真跡,《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等如今如雷貫耳的“大IP”,他當時都見過了。
鑒定工作結(jié)束后,傅熹年偶然翻閱舊筆記,起了對《百尺梧桐軒圖》加以考訂之心。因為這幅繪畫之精雅、題詩諸人的聲名之煊赫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什么一幅偽作卻會有七位同時代名家為它題跋?
通過研究題詩的內(nèi)容和題詩的時間地點,他判定,畫上的梧桐軒主人應是張士誠之弟張士信。當時張士誠以富庶的平江(蘇州)為中心割據(jù)江浙11年之久,在遍布全國的元末起義烽煙中,這里成了一個文學藝術(shù)盛的孤島。傅熹年認為,畫的作者應是當時居留在平江的一位名家,其畫風受到趙孟頫的影響。張士誠兵敗身亡后,收藏者不得不裁去原款,偽托趙孟頫所作,實是為了將畫作保存下來而不是為了欺世盜名。因此,此圖雖非出自趙孟頫,也有特殊的歷史和藝術(shù)價值。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