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古幣造假仍然以一些基本的方式為主:
用真品錢幣作為母錢或以真品錢幣圖片精工制作母錢進行翻鑄。仿鑄工藝較差的不計較銅質(zhì),經(jīng)常在用材上出現(xiàn)問題,比如宋元時期的錢幣用黃銅進行鑄造,這些都是不合常理的,只要謹(jǐn)慎地將黃銅幣定位在明代嘉靖時期,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仿鑄的比較好的,取廢棄的破損古幣作為材料進行鑄造,更精細(xì)者取同時代的破損古幣為材料仿鑄同時代的品種。但翻鑄的仿品在直徑上往往都略小于真品,新鑄的仿品銅質(zhì)火氣必然也重,聲音剛硬,地張或穿口的砂型特點和古代也會不一樣,甚至有些閃爍著銅光。
當(dāng)時鑄錢是用泥范,每范只鑄一次,所以就是同一地方的錢幣,上面的文字沒有兩枚是同樣的。這種錢幣上的文字書法流暢,其筆劃是一刀而成,絕不改動,偽造者偽造這些錢幣時字劃都顯呆滯,全沒有戰(zhàn)國錢幣文字的特點。
西漢的銅錢有八種。漢初半兩,身小肉厚,文字極不規(guī)則,有時甚至高挺;八珠半兩比較大樣而肉薄,文字也扁平;三銖錢只用了四、五年,數(shù)量不多;五銖錢種類多。目前所見偽品幾乎都是半兩、五銖中的特殊品。偽造者一般采用真幣改刻的辦法,也有用翻砂手段偽造的。三銖錢則由五銖錢改刻而成,應(yīng)小心辨認(rèn)。
魏晉時錢幣種類多,但偽品也多。這時錢幣以銅錢為主,鐵錢也曾普遍通行。出現(xiàn)了國號錢年號錢及吉語錢,如“豐貨”錢,該錢徑約三厘米,篆書,為后趙石勒所造。
“漢興”有兩種,上漢下興,隸書,稱為“直漢興”;另一種是右漢左興,篆書,稱為“橫漢興”,“橫漢興”少見?!皾h興”、“永光”“景和”的直徑在1.5厘米至1.7厘米之間,“涼造新泉”、“天清豐樂”的直徑在2.0至2.2厘米,“太夏真興”的直徑在2.2至2.3厘米之間,與此不符者,基本上是偽錢。因此我們一定要仔細(xì)了解各時期鑄幣歷史,掌握各代錢幣特征才能進行有效的鑒別。
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