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鍋爐燒用不同燃料時就稱為該種燃料的鍋爐或某兩種燃料的混燒鍋爐。火床燃燒鍋爐燃料置于料床上燃燒的鍋爐或稱爐排爐或層燃爐。一般為塊粒狀原煤,容量大達。室燃鍋爐燃料在爐室或爐膛內(nèi)燃燒,一般有煤粉鍋爐、燃油、燒氣鍋爐等,當代大容量達機組,也稱懸浮燃燒鍋爐,還有介于層燃和室燃之間的半懸浮燃燒鍋爐,如機械拋煤機,風力拋煤機鍋爐等等。
負壓與微正壓燃燒鍋爐從爐膛至鍋爐出口煙氣壓力低于大氣壓力,使引風機的吸風力大于送風機時建立負壓系統(tǒng)。反之當送風機的送風壓力大于引風機的吸風能力時,形成微正壓燃燒。微正壓燃燒可減少漏風熱損失,但對鍋爐的密封要求高得多。增壓燃燒鍋爐增高燃燒煙氣壓力至幾個大氣壓,壓力煙氣作燃氣輪機工質,推動發(fā)電機發(fā)電或帶動空氣壓縮機獲得較高壓力空氣作助燃介質,在較高壓力下燃燒可加快燃燒速度和提高傳熱效果。
在水汽系統(tǒng)方面,給水在加熱器中加熱到一定溫度后,經(jīng)給水管道進入省煤器,進一步加熱以后送入鍋筒,與鍋水混合后沿下降管下行至水冷壁進口集箱。水在水冷壁管內(nèi)吸收爐膛輻射熱形成汽水混合物經(jīng)上升管到達鍋筒中,由汽水分離裝置使水、汽分離。分離出來的飽和蒸汽由鍋筒上部流往過熱器,繼續(xù)吸熱成為一定溫度的過熱蒸汽(大多300MW、600MW機組蒸汽溫度約為540℃左右),然后送往汽輪機。
鍋爐整體的結構包括鍋爐本體(drum)、輔助設備和安全裝置兩大部分。鍋爐中的爐膛、鍋筒、燃燒器、水冷壁、過熱器、省煤器、空氣預熱器、構架和爐墻等主要部件構成生產(chǎn)蒸汽的核心部分,稱為鍋爐本體。鍋爐本體中兩個主要的部件是爐膛和鍋筒。
爐膛又稱燃燒室,是供燃料燃燒的空間。將固體燃料放在爐排上,進行火床燃燒的爐膛稱為層燃爐,又稱火床爐;將液體、氣體或磨成粉狀的固體燃料,噴入火室燃燒的爐膛稱為室燃爐,又稱火室爐;空氣將煤粒托起使其呈沸騰狀態(tài)燃燒,并適于燃燒劣質燃料的爐膛稱為沸騰爐,又稱流化床爐;利用空氣流使煤粒高速旋轉,并強烈火燒的圓筒形爐膛稱為旋風爐。輔助設備和安全裝置包括安全閥、壓力表、水位表、水位報警器、易熔塞等。
鍋爐經(jīng)過長時間運行,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了水垢、銹蝕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由于垢的產(chǎn)生,使得傳熱性變差,以致鍋爐效力降低。故很難達到額定的蒸發(fā)量;并且由于傳熱性變差,使得金屬過熱,在鍋爐壓力作用下,爐管發(fā)生鼓包,甚至爆炸;傳熱性變差,使得燃料消耗增加,運行費用上升,鍋爐壽命縮短。因此,鍋爐結垢后,應采取必要的方法除垢。
為使鍋爐系統(tǒng)在優(yōu)化狀態(tài)下運行,就對鍋爐系統(tǒng)的水系統(tǒng)進行的化學藥物處理:清除水垢、銹蝕和防腐蝕處理:
1、化學清洗:加入化學清洗劑將系統(tǒng)內(nèi)的浮銹、垢、油污清洗分散排出,還原成清潔的金屬表面;
2、日常養(yǎng)護:加入GR-943C鍋爐阻垢劑,避免金屬生銹,防止鈣鎂離子結晶沉淀。
排污前鍋爐水位處于正常高水位,鍋爐壓力在0.1-0.2MPA時進行,本著“勤排、少排、均勻排”的原則(每天至少一次),短促間斷進行,即排污閥開后即關,關后再開、如此重復數(shù)次,待水位處于正常低水位即可。切記不得將鍋爐排空。
鍋爐的壓力表、安全閥等安全附件應定期校驗以其可靠性(壓力表每半年至少一次,安全閥每一年至少一次)。
臥式燃油(氣)鍋爐連續(xù)運行12個月后要打開煙箱門清理爐膛或煙管內(nèi)的積灰,檢查煙箱水泥是否脫落,并對脫落處進行修補。
每年至少對底座等外露件的浮銹清理掉并油漆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