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7瓷”指的是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國營瓷廠生產(chǎn)瓷器的簡稱。1949年,郭沫若向中央人民提出生產(chǎn)“瓷”的建議,在周恩來主持下,“國家用瓷”很快成立,這是中國陶瓷史上由主持的次國 家瓷器燒造。很快,我國個國營瓷廠成立,這就是的“瓷廠”,它的前身是清代御窯廠和江西瓷業(yè)總公司。
隨著國家的大力發(fā)展也陸續(xù)有些大型國營瓷廠投入生產(chǎn),其中就包括輕工業(yè)部下轄的國營大型瓷廠主要有紅星、宇宙、為民、藝術(shù)、建 國、人民、、光明、東風、景興、新華、紅光、雕塑、曙光,這14家國營瓷廠使用統(tǒng)一的底款。集結(jié)全社會的資源和大師共同打造,所以說“567瓷”有著無可比擬的先天優(yōu) 勢,在人才、技術(shù)水平、科研創(chuàng)新上,都達到了全國瓷器生產(chǎn)的高水平。所以這一時期所做瓷器是新中國陶瓷史上的輝煌時代。
汪小亭:男,“珠山八友”之一汪野亭之長子。中國陶瓷美術(shù)大師,1906年出生于樂平。1921年人私塾讀《四書》、《五經(jīng)》。1923年隨父學畫。早期畫風酷似其父,運筆輕靈巧逸,構(gòu)圖疏松淡致,畫面清麗秀雅,四十年代中期與王小帆、徐天梅等被時人稱為“八小名家”??谷諔?zhàn)爭期間被抓去當“壯丁”,抗戰(zhàn)勝利前夕回到家鄉(xiāng)樂平農(nóng)村,以畫宣紙畫謀生,爾后畫風大變,常以禿筆作畫,筆力厚實雄健,灑脫奔放,善作奇山異石,意境蒼潤,深厚雄強。他從小生長在農(nóng)村,抗戰(zhàn)時期又長期逃難在外,四處奔波,他的作品是寫他心中的山山水水,即所謂“畫我心中之畫”。他技法嫻熟,造型能力強,下筆隨心欲,形神盡其妙,作品極富內(nèi)涵,意境深遠。
“567”瓷器的設計,在那個時代是的,是高規(guī)格的,是有歷史淵源的。從圖案的設計的角度看,既有民末的老藝人、老作坊的參與,也有央美等參與,也有中國古瓷器的研究的參與,我們從清三代瓷器的回字紋、八寶圖案、纏枝蓮花紋、清代的墓碑的龍紋等都能在“567”瓷器中找到那種一脈相承的氣息和設計感;從材料制備的角度,可謂煞費苦心啊,為的高嶺土等材料從前都用于用瓷,如今用在了日用瓷的“567”瓷器上,釉色都取自礦石,研磨加工后燒制成色,絕非化學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