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北宋時期,北方燒造青瓷中心在汝州(時屬直隸州即現今的汝州市),當時(公元1102-1127年)汝州轄管郟縣、龍興縣(現今寶豐縣)、魯山縣、汝陽縣(伊陽)、葉縣、襄縣等地(據《中國美術史》記載)。汝州四方燒造青瓷器的古窯遺址很多,形成“汝河兩岸百里景觀,處處爐火連天”的繁榮景象。南北兩大瓷區(qū);北區(qū)從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區(qū)張公巷、文廟,大峪鄉(xiāng)的東溝、陳家莊至黃窯到臨汝鎮(zhèn)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嚴和店起沿東南方向延伸至羅圈、桃木溝和清涼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圓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窯爐。鼎盛時窯爐達到了300多處,影響擴及到內鄉(xiāng)、宜陽、新安及黃河以北等地,是汝窯生產歷史上的昌盛時期。汝州東北方燒造的是稍有花紋裝飾的青瓷,釉色極潤澤而帶蔥綠是早期的產品;南方燒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裝飾,隱隱浮現在透明的艾綠釉之下,但制作時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區(qū)出土的大多是汝窯新窯器,多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還生產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窯位于哪個?。咳旮G在河南省汝州市,解放后曾名臨汝縣,古稱汝州,因名。是北方個的青瓷窯,是宋代為滿足宮廷特殊需要而設立的窯場,又稱汝官窯。汝官窯瓷的特點是胎質細膩,俗稱“香灰胎”。傳世的汝窯瓷常見器型有碗、盤、洗、瓶、尊等日用品。汝窯制品素面多,極少以花紋作裝飾。造型端莊,釉色晶瑩似玉。汝官窯的燒制時間短,作為貢品,中國民間流傳甚少,南宋時已屬“難得”之物。清雍正前后有仿汝器出現,然而仿造者只重釉色,胎骨呈白色,造型也不及宋時古雅大方。
蟬翼紋是指在汝瓷釉面上的開片紋細如蟬翼。
對汝瓷的開片有各種形容,如蟹爪紋,冰裂紋,蟬翼紋,魚子紋等,但我覺得用蟬翼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而汝瓷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曰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青,有的如長虹懸空,都是一些美麗的形象比喻,有點夸張。說到底就是釉面中泛起的紅斑塊顯露在青色的釉面上,好像魚子飄浮在水面上,而已,我甚至覺得,這是汝瓷的缺陷。不過對汝瓷來說,又多了一個非典型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有銅骨無紋者”為珍品、上品,非判斷是否屬汝窯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