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玉器產(chǎn)地之一的中國是玉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自古以來中國人崇玉、尚玉、愛玉、藏玉的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久不衰,玉文化成為社會主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玉器的及品質,象征著權力、地位、品德。唐朝以后,玉器進入民間,并深入社會各個。
進入清代,隨著古玉收藏的愛好者漸多,古玉作假風起。至20世紀80年代,收藏古玉在臺灣、香港等地升溫,并很快影響到大陸,出現(xiàn)了的收藏大軍。由于高古玉器的稀有性,出現(xiàn)了供不應求的情況,造假便應運而生,技術不斷提高,甚至達到幾可亂真的地步。很多私人的藏玉著錄書籍,有的通篇找不到一塊真古玉器。辨?zhèn)螌W說紛起,但總跟不上造假的水平。
北京玉器鑒定中心
氧化鑒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鏡,強光手電。觀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適用范圍:新石器時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傳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這也是鑒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種自然環(huán)境下與空氣、水及其他物質所產(chǎn)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兩種現(xiàn)象:一是鈣化成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xiàn)象;二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質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他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腐蝕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況較重時,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層次感,深淺不一,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腐蝕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可火燒假玉器卻不這樣。用火燒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為薄薄的一層粉狀,沒有深度、層次感,強光燈照射下玉質純凈、透明,氧化層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輕有重,通常尖角、邊棱部位較重,氧化重的,燈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類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偽古玉,值得注意。而且偽造雞骨白的白斑點在放大鏡下觀察呈凹陷形。運用此種鑒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個別作偽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這需從加工痕跡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北京玉器鑒定
古玉辨?zhèn)嗡恼`區(qū)
中國古玉出土的數(shù)量很多,而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代至漢代的玉器類型學還不完善,常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類型被發(fā)現(xiàn)。下面再談談辨?zhèn)螘r易走入的誤區(qū),提醒大家注意。
戰(zhàn)國龍鳳紋玉璧 洛陽博物館藏 ↑
一、造型辨?zhèn)握`區(qū)
有些資料很強調從造型辨?zhèn)?,其實玉器的造型對于現(xiàn)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制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xiàn)在并不能作為辨別真?zhèn)蔚膬热荨5泊嬖谀承┨貏e的造型不易仿制,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簡而言之,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二、玉質、玉材辨?zhèn)握`區(qū)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zhèn)尾]有直接關系,“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對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復雜,《山海經(jīng)》中記載關于玉的產(chǎn)地有200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也常伴有其他不明產(chǎn)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故玉材不可作為辨?zhèn)我罁?jù)。
三、紋飾辨?zhèn)握`區(qū)
在鑒定中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又數(shù)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些人看來,古玉好像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制作。不要忘記,商周秦漢數(shù)千座王侯墓葬,經(jīng)科學發(fā)掘的完整墓葬。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于民間,它們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并不復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不能以“紋飾”作為辨?zhèn)我罁?jù)。
四、風格辨?zhèn)握`區(qū)
很多人一眼望見特殊風格的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為“偽品”。其實,風格時代局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規(guī)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現(xiàn)在對于很多朝代玉器類型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熟?!皵?shù)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墓,我們只發(fā)掘了的幾座。由所掌握的玉器數(shù)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shù)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fā)掘中,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后還會發(fā)現(xiàn)新的玉器風格。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點也早被作偽者掌握了。